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近日,复星医药宣布,其子公司的“胸腹腔内窥镜手术控制系统”获药监局批准上市,这也意味着又一个“国产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将落地应用。
多位业内人士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国内企业正在加速手术机器人本土化布局,试图打破海外企业的市场主导地位。但目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引进费用贵、治疗费用难报销等问题仍制约着国内企业的手术机器人商业化发展。
图为观众在2023中关村论坛展览(科博会)上参观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图片由CNSPHOTO提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获批的不少但赚钱的少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腔镜手术机器人。中国商报记者查询药监局官网发现,在复星医药之前,国内至少已有六款国产腔镜机器人等待或正在进行商业化落地推广。
与传统的人工操作手术相比,手术机器人的动作更准确、更细致,操作灵活,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减少手术并发症。但是对于国内企业来说,目前手术机器人的商业化周期长、推广应用难度大。
“国内腔镜机器人市场仍由进口的达芬奇机器人占据主导地位。”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向记者坦言,“国产手术机器人尚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企业仍在进行产品开发,真正实现临床应用和批量上市的企业占比较小。”
值得关注的是,多数推出国产手术机器人的企业仍在亏损。以微创医疗旗下子公司微创机器人为例,2022年其核心产品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才实现获批后的首次商业化装机。2022年,其亏损11.46亿元,较前一年的亏损数额扩大近一倍。
此次获批后,复星医药打算如何规划这款手术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进程?记者向其发去采访函,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费用高、普及率有待提高
医疗机构创始人张磊对记者表示,手术机器人的研发成本非常高,国内了解机器人且能买得起的医院也不多,企业还要在商业化阶段支出较高的维护、营销费用。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共安装189台腹腔镜及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手术渗透率分别约为0.5%和0.1%。
“价格贵是限制手术机器人应用的主要因素。”国内某公立医院采购业务相关负责人坦言,“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例,达到治疗手册要求的、且市面上能买得到的多是进口产品,价格在3000万元左右。按照目前已有的统计数据,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一年完成手术超过300例,在不算维修费用的情况下,每次使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成本在8万—10万元。仅从患者角度考虑,在没有医保报销的情况下,多数患者承担不起这笔费用。”
在国产手术机器人领域,高投入、低回报或是企业长期面临的难题。卢瀚宸表示,手术机器人属于典型的高壁垒领域,在技术方面,企业需要投入长时间和高费用的成本;在市场方面,企业的客户受众相对狭窄,机器人产品主要卖给中大型医院和医疗机构。从长远看,国产手术机器人仍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攻关与市场培育。
在2022年8月,复星医药旗下子公司直观复星宣布,将投资超过7亿元,打造一个由技术、培训、服务、支持和解决方案构建的手术机器人生态系统。而其后续在产品销售上是否会加大投入,截至发稿,复星医药并未给出明确回复。
国产机器人何时能不再“烧钱”
手术机器人价格贵、医保覆盖率低、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进入这个领域的企业均面临盈利难题。
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商业化模式,提高手术机器人的普及率。精锋医疗、天智航、歌锐科技等开始多科室及多术式的拓展,提升手术机器人的可用性。如天智航与国内医疗机构共建骨科手术机器人微创手术中心,向医疗机构提供骨科手术机器人、配套设备和技术支持,医疗机构按手术数量支付技术服务费。微创机器人也在全国累计布局了超过40家临床应用和培训中心。
浦发银行预计,2032年中国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系统市场规模将扩大至400亿元左右,10年将增长近10倍,中国的相关公司将能够利用这一增长来降低价格和提高质量。
在价格方面,国产手术机器人确有优势。记者整理财报发现,精锋医疗、微创机器人等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定价约在1000万—1700万元左右,远低于进口产品。目前,复星医药旗下产品仍未公布定价。
“企业的思路是尽量降低医疗机构一次性购买机器人的资金压力,加快其产品落地医院的时间。” 张磊表示,“除了价格问题外,企业还需要解决手术机器人易用性的问题。对于医疗机构来说,培训能操作手术机器人的医生也需要较大投入。目前,国家政策层面已经出台了相关鼓励措施,但国产手术机器人距离真正的商业化全面落地目标仍较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