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论不寐心主神明,主宰神志。若各种因素致心的功能受损,致心神不安。《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心神不安,则生不寐”,故不寐首先归咎于心不藏神。
(资料图片)
《血证论·卧寐》中记载:“心病不寐者,心藏神,血虚火妄动,则神不安,烦而不寐。心阴血不足,心阳不涵,则阳亢而虚火妄动,神躁而易失眠”,若心血亏虚,或者心阴不足,虚火妄动,心神被扰,神不能守舍,故烦躁不寐。
何若苹教授认为不寐的病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心阴阳失调、阳不入阴以及心神失养,五脏六腑失和也可致心神失其定所,从而引发不寐。李亚金等认为心神为五神之主,心不藏神为不寐的重要病机。
从肝论不寐肝主疏泄,条畅气机,进而较好的调控自身的情志活动;《素问·五脏生成》载:“人卧血归于肝”,《血证论》中提出:“肝藏魂……人寐则魂返于肝”,气为血之帅,若肝气不舒常伴随血虚,故肝藏血功能易受影响,血不归肝,魂无定所,眠卧不安;
肝藏魂,依赖气血充养,血气清和,则魂得安,若如上述气血运行失常,则藏魂功能易受影响,使魂不归肝,影响睡眠;再者,若肝阳不足,升发无力,胆经少阳之火潜降不能,神魂受扰,或肝阴不足,阴虚阳亢,虚火上扰,心神不安,也可导致不寐。
如伍炳彩教授认为不寐多是由肝脏影响,其病机可体现为肝郁气滞和肝阴亏虚。从脾胃论不寐脾主纳运,化生气血。若脾胃功能失调,则营卫气血化生不足,故致不寐,如《景岳全书·不寐》中写到:“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之不足也”;
《类证治裁·不寐》曰:“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脾在志为思,长期思虑损伤脾之气血,气血亏虚导致不寐;脾胃主气机升降,维持纳运正常,若多种因素致脾胃纳运、升降失调,致胃不和导致卧难安。
吕莉君认为若气机畅通,五脏六腑之气血升降有序,维持机能运行正常,反之亦反。若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导致浊阴不降,反上扰于心,心神不安易致不寐;王新志根据“胃不和则卧不安”提出了“卧不安胃亦不和”的观点,拓展了其联系。
从胆论不寐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属少阳,少阳枢机利,则脏安宁,神志清,寐自安。《太平圣惠方》其言邪气扰心,致心有忧恚而伏气在胆,故胆虚不得睡。胆失决断,则胆怯内懦,惊恐内生,上扰心神,夜寐难安;
此外,胆气亏虚,也易致不寐,如《本草经疏》曰:“胆虚二证:易惊,属胆气虚,病后不得眠,属胆虚。”认为胆虚的临床表现有两种:易惊恐及不寐,同时指出惊恐不安的病因是由于胆气虚。
中医学对不寐的治疗从阴阳论治刁雅静认为调整阴阳是治疗不寐的根本治则,在阴阳辨证纲领的基础上辨邪正盛衰为治疗不寐的根本,并按脏腑阴阳的盛衰以辨证论治,分为四个方面:阳盛证:心肝火旺证,采用清肝泻火、清心安神之法;
阴虚证:肝肾阴虚、心肝血虚、心脾血虚证,治以滋补肝肾、健脾养血、宁心安神之法;阳虚证:心肾阳虚、心胆气虚证,采用温补心肾、通阳化气之法;阴盛证:痰蒙清窍、瘀血阻络证,常选用半夏秫米汤、温胆汤、血府逐瘀汤等;
赵沁慧认为阴阳失交为不寐的主要病机,通过调节跷脉的阴阳盛衰使营卫运行顺应自然界的昼夜交替,保持“昼精夜瞑”,从而治疗不寐,并选用半夏秫米汤以交通阴阳,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从脏腑论治钟巍认为不寐的主要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临床治疗上将其分为三个方面:肝气郁结者,应疏肝解郁;胃失和降者,当以消食和胃为主;心脾两虚者,当以健脾脾养心安神为主;心肾不交者,当以补益肾阴、清心安神、交通心肾为主;
心神不宁者,临床药物多采用养肝安神、清心安神或重镇安神之品。谢炜教授[14]认为肝藏魂的功能正常与否决定了睡眠维持的好坏,故失眠与肝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郁为其主要病机,临床治疗中短期失眠和长期失眠以其临床特点不同分别论治,短期注重安神,长期失眠重视疏肝以调和阴阳,临床疗效颇丰。
张晓乐从肺魄论治不寐,认为沙参麦冬汤顺应肺脏生理特性,使气有所主则寐自安。陈宏等总结张娟主任临床经验,将不寐病机分为因虚发病、因实发病及虚实夹杂三类,张主任认为,心脾两虚之证,治疗上应该益气健脾、养血安神为要,常选用归脾汤加减以补益心脾;
痰阻气滞之证,应化痰行气、宁心定志,常用半夏厚朴汤合酸枣仁汤加减;气虚血瘀之证,宜以益气活血、养心安神为治则,常用补阳还五汤合酸枣仁汤加减。魏小东等从肺藏魄角度出发治疗不寐,提出肺魄不入于舍为核心病机,治疗以安肺魄为基础;
林达运用和胃通腑安神法治疗脾胃失和证不寐,从而达到胃和腑通,气血通畅,进而神安则寐。
非药物治疗-针刺疗法任媛媛教授长于以“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原则诊疗不寐,运用太极针刺疗法进行针刺,其特点有三:一是辨别阴阳,手法刚柔并济,二是针刺方向与阴阳及经络方向相合,三是善用迎随补泻法和捻转补泻法,以达到调和阴阳的目的,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王文方等通过针刺神门、三阴交、印堂、百会等穴位,以达到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的作用,进而调整阴阳平衡,从而治疗不寐。李秀霞对52例心脾两虚证不寐患者给予针刺(百会穴、四神聪、照海等穴)和温和灸(艾柱灸脾俞、心俞)治疗,结果显示相对单纯西药组而言,疗效突出。
吴秋燕将66例心胆气虚证不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常规中药治疗下配合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治疗,结果示实验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强丹运用针灸疗法治疗肝火扰心证不寐患者30例,总有效率达82%。
推拿按摩疗法-王菁等将78例不寐患者纳入临床对照实验,研究组在西药基础上加中医推拿疗法,选取患者的头部、背部和腰部进行推拿,治疗2月后,结果示研究组睡眠质量更佳,表明通过推拿手法可有效调节患者的神经机制,改善睡眠。
王英霞运用中医辨证推拿治疗50例不寐患者,同时设置西药对照组(口服舒乐安定或美多眠)予以临床观察,实验组根据患者不同证候选择相应推拿手法。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入睡时间及睡眠时间相对于对照组而言得到较大改善,其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
耳穴贴压疗法林艳萍等运用耳穴压豆治疗22例肾精亏虚型耳鸣伴不寐患者,取神门、心、皮质下、小肠、肾、交感、脑干、肝等穴,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后,结果示运用耳穴压豆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苏雪娟等将132例不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西药治疗下,实验组加用耳穴压豆治疗,取交感、神门、垂前、耳中、三焦、失眠、脑点、枕、心等穴位,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睡眠脑电图检查予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示耳穴压豆可提高患者睡眠效率,改善睡眠质量。
其他耿迪运用五行体感音乐疗法配合中药治疗不寐患者,结果显示有效改善了睡眠状况。王彦霞临床治疗心脾两虚证不寐患者,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疗法(选穴:内关、三阴交、神门、四神聪),对照组口服药物治疗,结果示相对药物组而言,穴位埋线疗法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及心脾两虚的症状。
崔海青治疗肝火扰心证不寐时,治疗组采用刮痧疗法联合开天门治疗,临床效果明显。王丽芬等将60例心火亢盛证不寐患者纳入临床实验,治疗组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用心俞穴刺络拔罐治疗,各项结果示心俞穴刺络拔罐对不寐患者作用明显,且在第3天疗效最为突出。
现代医学对失眠症的认识失眠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失眠症的病因较为复杂,临床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原发性失眠病因缺少明确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及心理因素有关,可导致失眠症的发生。继发性失眠涉及因素较多,多见于躯体疾患、精神因素、环境因素、药物不良反应等。
目前失眠症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其发病机制尚不是很明确,现多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研究:中枢神经递质分泌失调目前国内外大量文献均证实,氨基酸类、胆碱能、单胺类等神经递质均参与睡眠机制的调控。
γ-氨基丁酸(GABA)为促进睡眠的抑制性神经活性物质,抑制中枢神经活动,“致眠因子”5-羟色胺(5-HT)参与睡眠-觉醒过程,多呈抑制效应,两者均有利于促进慢波睡眠的形成,缓解疲劳状态,提高睡眠质量;
胆碱能神经元通过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在大脑皮层释放,促进睡眠-觉醒周期,其与快速眼动睡眠(REM)呈正相关,此外,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也与睡眠觉醒相关,在睡眠觉醒中具有重要作用,若上述神经递质功能紊乱,睡眠-觉醒周期相应会受到影响,进而诱发失眠症。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轴参与机体各种应激反应,HPA轴发挥正常生理功能时,通过下丘脑室旁核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经垂体前叶诱导,使其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ACTH作用于肾上腺皮质后促使肾上腺合成皮质激素,皮质醇(CORT)又可反向调节CRH、ACTH,使机体处于动态平衡。
当机体由于生活压力过大或节奏过快时,会处于一种慢性应激状态,导致HPA轴功能亢进,皮质醇(CORT)的分泌增加,高浓度的皮质醇水平会减少睡眠,还会进一步促使CRH、ACTH的分泌,使机体处于恶性循环状态,睡眠-觉醒规律被破坏,觉醒次数增加以及慢波睡眠减少,机体处于长期兴奋状态,进而影响睡眠。
褪黑素水平下降褪黑素又名松果体素,由人体视交叉上核(SCN)部位的松果体合成并分泌释放,具有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作用。褪黑素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白天分泌较少,午间最低,晚上分泌活跃高于白天。
有研究表明,褪黑素的节律变化影响γ-氨基丁酸(GABA)在体内的含量,进而影响睡眠。此外,褪黑素还与SCN中G蛋白偶联膜受体MT1和MT2结合,MT1主要抑制神经元活动,调节睡眠,MT2主要调节昼夜节律,通过MT1和MT2抑制SCN,从而参与睡眠时相的调节。
其次研究发现,褪黑素的含量与年龄呈负相关,而老年人褪黑素下降十分明显,是导致失眠症的重要机制。因此,褪黑素水平低下是导致失眠症的重要因素。
失眠症的治疗1.药物治疗
1.1苯二氮䓬类药物
因苯二氮䓬类药物及其衍生物的半衰期不一致,故临床应根据失眠症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如主要以入睡困难为临床表现或者主要以维持睡眠困难为临床表现,作为根据来选择相应的药物,它属于非选择性GABA—受体复合物的激动剂,能够减少觉醒时间和次数、增加总睡眠时间。
但其副作用也较明显,可导致日间嗜睡、认知功能下降等,长期大量使用会产生依赖性。抗抑郁药物失眠症患者由于长期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往往伴有焦虑、抑郁状态。
针对这一类型的失眠症患者,临床会针对其具体临床症状给予小剂量的镇静抗抑郁药物,临床常用药物主要有曲唑酮、多赛平、米氮平等,多赛平是目前最常用于治疗以睡眠维持困难为临床表现的抗抑郁药。
除上述药物外,Orexin受体拮抗剂、巴比妥类、新型镇静催眠药物等对失眠症亦有一定的临床疗效。非药物治疗针对失眠症的治疗,一些非药物疗法如认知行为治疗、运动疗法等因其作用明显,且副作用较小,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认知行为治疗能够缓解患者的焦虑状态,疗效持久,能有效的治疗失眠症;放松疗法包括音乐放松疗法和脑电生物反馈放松疗法。有研究通过临床对照实验证实,音乐疗法能够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并可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运用疗法可在运动时产生愉悦情绪,提高身体代谢水平,使患者睡眠质量得到提高。此外还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森田疗法等。
总结综上所述,不寐作为临床常见病,也易反复发作为慢性病。中西医学对不寐的研究都较为丰富,但有关中医药作用机制及药理研究仍值得深入探讨。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及特色,并对其进行不断挖掘和整理,更好的作用于临床,解决不寐患者的痛苦。